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172025-11

阿里巴巴回应千问崩了:我好着呢,状态良好,欢迎来问

 11 月 17 日下午消息,阿里巴巴新推出的 AI 应用“千问”公测首日即遭遇流量洪峰,因用户涌入过载,部分服务出现拥堵和中断。据多名用户反馈,该应用在今天官宣上线后不久便显示“入口拥堵”,在对话框输入指令后无法获得响应,服务暂时不可用。

  随后,“阿里巴巴千问崩了”相关话题很快冲上微博热搜。目前,阿里千问已援引新浪科技此前报道回应称:“我好着呢,状态良好,欢迎来问。”

  今日早间,阿里巴巴宣布“千问”进军C端市场。据悉,“千问”定位为与 ChatGPT 竞争的“个人 AI 助手”,计划整合其电商、地图和本地生活等庞大生态系统。(文猛)

152025-11

定时“挨饿”,身体更健康!《自然》:复旦团队揭示禁食的新机制

 来源:学术经纬

  间断禁食是一类深受减肥人群喜爱的饮食方式,它需要执行者严格控制进食的时间,比如一天之中只在 10 小时、8 小时的窗口内摄入食物。一些已有的研究数据显示,坚持间断禁食可以帮助调节血糖、血脂代谢,从而更有效地减轻体重。除此之外,间断禁食也与多器官功能的改善相关。

  过往研究表明,禁食 24 小时后,肌肉中就会出现线粒体自噬结构,这也与禁食的健康益处有关。但具体哪些分子在禁食状态下介导了线粒体自噬仍是一个谜。

图片来源:123RF

  近日,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雷群英团队在《自然》(Nature)发表了全新论文。研究首次揭示了乙酰辅酶 A 作为“代谢信使”的非经典功能——它可直接调控线粒体自噬。另外,研究还发现一个名为 NLRX1 的蛋白,能够直接“感知”乙酰辅酶A的浓度变化,并参与线粒体的清理程序。新研究不仅解释了禁食为何有益健康,更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。

  研究中,作者首先使用了一种模拟轻度饥饿的培养液处理细胞。他们发现细胞的线粒体质量下降了,但这并非因为线粒体生成减少,而是因为自噬机制被激活了。这一点与过去发现的结果类似。

  然而,令研究者意外的是,AMPK 和 mTOR 这两个公认的“细胞营养感知”通路并没有产生显著反应。这意味着,有一条全新的、不为人知的信号通路在暗中指挥。

  通过质谱分析,研究团队将目光锁定在细胞质的乙酰辅酶A身上。

  乙酰辅酶A是细胞代谢的核心枢纽,它连接着糖、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。在经典的认知中,它主要通过作为蛋白质乙酰化的底物来影响细胞功能。然而,这项研究发现,在饥饿状态下,那些发生线粒体自噬的细胞,细胞质内的乙酰辅酶A水平显著下降了。

  如果人为使用抑制剂降低细胞质乙酰辅酶A的水平,即使在不饥饿的情况下,也能成功诱导线粒体自噬;反过来,在饥饿时额外补充乙酸(能在细胞内转化为乙酰辅酶A),那么饥饿诱导的线粒体自噬就会被有效遏制。

  这表明,乙酰辅酶A的下降,是启动线粒体自噬通路的关键信号指示。但细胞又是如何“读取”这个信号的呢?

  为了找到执行这一任务的受体,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基因筛选。在海量基因中,NLRX1 脱颖而出,成为排名最高的候选者。随后的实验证明,NLRX1 蛋白确实是这条通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▲研究示意图(图片来源:参考资料[1])

  在 NLRX1 功能缺陷的细胞中,无论是通过饥饿还是药物抑制乙酰辅酶A生成,都无法成功诱导线粒体自噬。在 NLRX1 基因敲除的小鼠中,药物或禁食诱导的线粒体自噬同样被大幅削弱。

  分析实验显示,NLRX1 蛋白的 LRR 结构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“口袋”。乙酰辅酶A能够直接插入这个“口袋”,与 NLRX1 特异性结合。当饥饿导致细胞质乙酰辅酶A水平下降时,已经结合的乙酰辅酶A从 NLRX1 上脱落。这会使 NLRX1 蛋白发生寡聚化,并后续启动线粒体自噬。

  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禁食益处的深层机制,也为癌症治疗提供新见解。例如,研究还发现癌细胞在接触 KRAS 抑制剂时,能主动降低乙酰辅酶A的水平,从而激活了 NLRX1 介导的线粒体自噬。这相当于癌细胞在药物攻击下启动的“自救程序”:通过清理线粒体,减少了活性氧等有害物质的产生,降低了氧化应激,从而顽强地存活下来。这一发现有望为 KRAS 突变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启示。

  参考资料:

  [1] Zhang, Y., Shen, X., Shen, Y. et al. Cytosolic acetyl-coenzyme A is a signalling metabolite to control mitophagy. Nature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5-09745-x

蚂蚁王座之争上演“气味离间”宫廷大剧

【科普园地】

  科技日报张梦然

  在蚂蚁的世界里,没有刀光剑影,却依然不缺权谋与背叛。最近,科学家在《当代生物学》上记录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“宫廷政变”:一只流浪的寄生蚁后,潜入陌生蚁群,不费一兵一卒,只靠一招“化学离间计”,就诱使工蚁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——它们忠心守护的蚁后。

  这场大戏的主角,是两种在日本被称为“难闻的蚂蚁”的寄生蚁,它们一生都在策划如何入侵其它蚁群,篡夺王位。但它们的手段,远比人们想象的更阴险、更精巧。

  蚂蚁社会靠气味维系。每只蚂蚁身上都披着一层独特的“气味外衣”,如同身份密码。寄生蚁后,正是这场嗅觉骗局的大师。在发动进攻前,它会悄悄靠近目标蚁群的工蚁,偷偷蹭走它们身上的气味,披在自己身上,就像小偷穿上保安制服,大摇大摆走进警局。

  一旦混入巢穴,它便直奔敌方蚁后。这时,真正的杀招来了:它对着蚁后喷出一股恶臭的液体,据推测是甲酸,一种某些蚂蚁用来防御天敌的刺激性化学物质。这股刺鼻气味,瞬间“污染”了蚁后原本的识别信号。工蚁们闻到后,大脑警报拉响:这不是我们的王后,这是敌人!

  于是,这些原本誓死保护蚁后的孩子们,在气味陷阱的误导下,调转矛头,将蚁后围攻、杀死、肢解、拖出巢外。而那位幕后黑手——寄生蚁后,则像一位老练的刺客,在喷完甲酸后立即撤退,躲到安全角落,静静等待风暴平息。它知道,一旦自己也被闻到有甲酸味,就会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。

  就这样,它一次次潜入,一次次喷洒,直到工蚁彻底“清理门户”。尘埃落定后,它才王者归来,产下自己的卵。没有竞争,没有反抗,工蚁们转头开始照料这位“新母亲”和她的后代,仿佛一切理所当然。

  令人震撼的是,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视频完整记录下这一行为的全过程。过去,人们知道寄生蚁后会杀死宿主蚁后,或工蚁会因寄生者出现而反叛,但从没见过这一步步的离间与操控是如何完成的。

  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表示,人们一直以为自然界中的动物弑母行为,要么是为了幼崽生存,要么能给母亲带来间接好处。但这一次,谁也没得利,只有这个外来者坐收渔翁之利。

  科学家本想给这篇论文起个寓言标题,他们甚至问了 AI,有没有类似的故事,看来,自然又一次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。

8

0

来自: 科技日报

142025-11

首个AI控制器完成卫星在轨姿态调整验证

图片来源:Tom Baumann / JMU Würzburg

  科技日报北京 11 月 13 日电 (记者刘霞)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10 日报道,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科学家研制出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(AI)在轨卫星姿态控制器,并在一颗名为 InnoCube 的纳米卫星上完成验证。这一突破标志着航天系统自主化向前迈出关键一步。

  2025 年 10 月 30 日上午,在短短 9 分钟的卫星过境期间,这个 AI 控制器执行了完整的姿态机动操作。通过控制反作用轮,AI 精准地将卫星从初始姿态调整至目标姿态,后续测试中也始终保持稳定控制。

  这项名为“学习型姿态控制在轨验证项目”的研究,致力于开发新一代自主姿态控制系统。其核心突破在于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,让神经网络在模拟环境中自主学习控制策略,而非依赖传统固定算法。与传统方法相比,这种创新方案展现出显著优势,不仅将耗时数月的参数调试过程自动化,更能让控制器自主适应实际环境变化,彻底摆脱人工校准的束缚。

  为确保万无一失,研究团队先在地面进行高保真模拟训练,再将成熟算法上传至在轨卫星。令人振奋的是,经过模拟训练的 AI 控制器在真实太空环境中同样表现出色。

  InnoCube 是创新空间技术的平台,助力科学家直接在轨道上测试新概念。该控制器中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创新是无线卫星总线 SKITH,其用无线数据传输取代传统布线。此举不仅能为控制器“减重”,还减少了潜在的故障源。

  团队表示,这项验证为深空探测开辟了新前景。在通信延迟的行星际或深空任务中,智能自主控制系统将成为航天器生存的关键。最新进展表明,人类正在迎来卫星控制的新时代。

更好的WordPress主题

支持快讯、专题、百度收录推送、人机验证、多级分类筛选器,适用于垂直站点、科技博客、个人站,扁平化设计、简洁白色、超多功能配置、会员中心、直达链接、文章图片弹窗、自动缩略图等...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